日本人雖然最愛開部落格,不過部落格的更新率卻不怎麼樣,日本總務省的一項調查就顯示,在網絡上公開的日本國內部落格當中,每月更新一次以上的,不足20%。

調查發現,許多人設立部落格的理由,多半是為了發表自己的意見,或是和他人進行交流,不過開了部落格之後,大半天沒更新的原因,通常是「瀏覽人數太少」,或是「更新太麻煩」。

調查顯示,從2004年到2005年間,有更新內容的部落格,從100萬上升到300萬,但之後就一直徘徊在300萬上下。這次日本總務省調查的部落格,約有1690萬,其中有更新的部落格約308萬,日本總務省因此認為,很多日本人當初開設部落格,只是因為一時好奇,而目前在日本,部落格已經從普及期進入了穩定期。

「部落格 不可小覷的網路新興力量」(葉柏毅報導)

先讓我們想想下面的幾則新聞事件:前CNN副總裁兼新聞總編「伊森喬登」,上個月據透露,在「世界經濟論壇」中,曾經說過「美軍槍口朝著記者」,而被迫辭職;此外,CBS新聞主播「丹拉瑟」,在新聞節目「六十分鐘」裡,引用機密文件,指稱美國總統布希的兵役紀錄有問題,結果又被發現,他所引用的文件,極有可能是偽造的;還有最近異軍突起的網路瀏覽器「火狐狸」,短短時間之內,創下極高下載率,備受各界矚目;這幾個新聞事件,有什麼共通點呢?它們的共通點之一,就是:它們都是由網路上的「部落格」所揭發,或是傳播的。

被稱為「部落格」blog的「網路日誌」,已經被美國「韋氏大字典」選為去年最具代表性的英文單字。什麼是「部落格」呢?簡言之,「部落格」是一種可以讓用戶在網頁上輕鬆發表意見,並提供讀者回應的網路平台;使用者不必具備太多電腦知識或網頁撰寫技巧,就可以輕鬆做出一個屬於自己的個人站台,這似乎和傳統的「bbs」,也就是所謂的「電子告示板系統」差不多,但它比「bbs」功能更強的地方在於,它是「全網頁作業」方式,使用者可以在網頁上輕鬆地張貼文章、上傳圖片、自訂版型,或引用文章,它最吸引網友的,除了是滿足網友的「書寫」與「發表」欲望之外,更重要的在於它的全個人化功能,用戶可以自己設計出獨具個人風格的網路日誌形式,「部落格」可以讓一個即使是對電腦完全一無所知的使用者,也可以「三分鐘輕鬆搞定一個個人站台」,並且還可以迅速找到相關主題的文章與留言;也就是說,它同時具備「網頁」和「bbs」的功能,因此一推出,馬上受到網路用戶的熱烈歡迎,大多數的用戶,通常都拿它來寫日記用,因此而造成部落格的「網頁日記」特別盛行。「部落格」真正興起,不過是這四五年來的事;「部落客」們除了可以網誌園地上自我發揮之外,也可以把自己認為有趣、有價值的一些文章,藉由自己的網路日誌推薦給網友;而隨著後來內容越來越多元,部落格也逐漸從個人日誌轉變成為抒理念,乃至於做另類記載報導等用途,「部落格」的功能,也因此而轉向另一方面。

對於一些認為部份主流媒體只是採取固定面向觀看世界的人來說,部落格上的新聞與評論,無異是為他們打開了另一扇窗,找到了另一個發聲管道;當某些言論可能因為不符合媒體的特定立場而無法受到注意時,用部落格臧否時事,或是揭發所謂的真相,成為用戶們接近使用媒體的另一種最佳管道,這種接近使用媒體方式,甚至比媒體的民意論壇,或是公共電視更有效;熱愛部落格新聞的人認為,部落格新聞回歸到民主的最原始本質,就是民眾參與,降低了接近媒介的門檻,把觀看事物,以及詮釋世界的權利,還給平民百姓。

但部落格這種另類媒體的崛起,卻讓主流媒介懷抱著相當的敵意;例如前述的CNN新聞總編「伊森喬登」被迫辭職事件,雖然由部落格所揭發,不過演變到後來,竟然成為主流媒體與部落格的戰爭,許多美國主流媒體開始正視到部落格的力量,並且認為伊森喬登的離職並不值得,因為沒有具體事證能夠證明他的確指控過美軍,而開始怪罪部落格「搧風點火」;此外,三月七號,美國白宮發出了第一張「部落格採訪證」,給知名部落格的主編「葛拉夫」;但是據葛拉夫表示,他到白宮參加新聞簡報或記者會的日子,並不好受,因為幾乎沒有記者把他視為同業,而他是去採訪的,不過每次卻都成為記者們詢問的對象,他最常被問到的三個問題就是:「什麼是部落格」、「你為什麼穿短褲進白宮」,還有「你確定你頭腦清醒嗎?」此外,最近在美國加州「聖塔克拉拉郡」高等法院也判決,三名在部落格上透露蘋果電腦機密資訊的三名部落客,不能被視為記者,因此不適用加州的新聞記者保護法,他們必須對他們供出他們的消息來源和相關資料,這項判例一出,立刻引發民權團體的高度關切,認為是對網路時代言論自由的一大打擊,從這些例子都可以看出,正視部落格的傳播力量,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有學者就認為,藉著越來越多針對著部落格報導而來的案例,其實正可以讓傳播學界與業界再度反思,到底要如何去確立新聞記者的專業性與專業地位;媒體的氾濫,已經大幅降低了媒體進用人力的門檻,這裡有兩點可以去質疑的,其一是媒體是依據什麼標準來認定某個人可以或不可以從事新聞工作;其二是如果進入主流媒體工作的人,不一定要唸過新聞或傳播,而且主流媒體報導新聞的一些觀點與方式,也頗受到傳播學者的批判,那麼這些主流媒體,又怎麼能認為部落客報新聞就不適合呢?

所以,問題似乎又回到了那個老迴圈:媒體有「第四權」之稱,監督行政、立法、司法三權;而在不滿媒體主導言論的情況之下,部落客挺身而出,以監督媒體自許;然而,誰又能保證部落格新聞不會犯下主流媒體可能會犯的錯誤,而當部落格新聞惹出事端時,又有誰能來監督部落格言論呢?事實上,「權利」和「責任」是分不開的;如果部落格新聞,或部落客寫手們,認為自己能夠一定程度上顛覆主流媒體的偏頗言論,那麼也應該負責應負的言責;新聞與言論自由固然應該維護,可是當某個論壇,也犯下了侵犯他人權利的錯誤時,要如何處理,相信應該已經到了學界、法界、業界與網路用戶們共同開始思考的課題了。

部落格(blog)這個名詞是從WebLog而來,Log是指電腦中的紀錄行為,Web是代表網路,WebLog是指在網路上的紀錄。如果翻譯成中文,這裡有幾個中文,有人稱blog為網誌,也有人以音譯來稱呼,稱為「部落格」與「博客」,這樣的內容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演變,現在稱為Blog網站的眾多網站其實內容非常廣泛,相同之處是這些網站要建立起Blog程式,或是找到一個提供Blog技術的網站來製作網站的內容。

我們稱參與經營與內容提供的人,有博客行為的人為 Blogger或weblogger,撰寫內容的人亦可稱為 Blog writer。

blog網站的起源主要是紀錄個人關心的事物,因此它的內容可以是分享自己的生活經歷,可以是知識的分享,抱怨抗議的地方。

您可以用各種角度來看Blog網站,它就好像是一個小型的報社或是出版社,只是報社與出版社有營利性質且多數是以集體的力量來表現,Blog網站則是個人為主而且少有營利。

Blog 指的並非任何一套特定的軟體,也不是特定的系統或服務; Blog 實際上是一種強調吸收資訊及分享的生活態度,象徵著代表作者的價值觀與信念,是一種以作者為中心的傳播媒體。

在我們仔細介紹 Blog 之前,首先得談談甚麼是 Weblog 。 Blog 一開始正是 Weblog 的縮寫,而 Weblog 這個字眼最早是由 jorn barger 在 1997 年左右提出來的。在這之前,網路世界裡所謂的 weblog 通常指的是 web log ,這是在網頁伺服器上一種硬生生地、充滿技術性記載、無關乎敘事的紀錄檔,忠實地記載著這一台伺服器上的眾多封包往來。在這樣的紀錄檔中,可能包含了幾點幾分的時候,來自那個 IP 位址的電腦提出了甚麼樣的要求;幾點幾分的時候,來自那個 IP 位址的電腦取得了些甚麼樣的資料;幾點幾分的時候,出現了甚麼錯誤訊息。諸如此類,這些內容既多且繁雜,更不具甚麼可讀性。若非是想要分析流量或察看可疑之處的系統管理人員,恐怕實在很難提起性子慢慢讀(事實上,即便是這些系統管理人員,也都得仰賴其他的程式,纔能「讀」出這些記錄背後的意義)。

讓我們回到 1997 年,當 jorn barger 提出這個新字眼時, Weblog 所指的乃是一種用網頁 (web) 來呈現的個人日誌 (log) ;或者更精確一點地來說,是一種由週期性發表的文章所構成的網站,這些文章可能具有相近的主題、或由同一(小群)人所撰寫,並依序排列在網站上,內容則通常充斥著大量的超連結。在概念上,這其實並不是多麼新穎的玩意兒,早在全球資訊網方興未艾的 1993 年,就開始有人用雙手一點一滴地維護著自己的首頁,累積著平日的文字點滴。專門開設個人板的 BBS 可以追塑到 1997 年 5 月 20 日蛋捲個人站的誕生,使用的是由 Gene 所撰寫的 PeRsOnal BBS 1.0 ;同時 1996 年之前,就不斷有開發者持續釋出網頁格式的 WebBBS 系統,這 WebBBS 加上個人板,可說是最早的 Weblog 系統了。另一方面, 1996 年的 PCHome ePaper 電子報、 1997 年智邦電子報 、 2000 年明日報 MyPaper 個人新聞台先後掀起了個人電子報的風潮;這些電子報發報平台,撇去郵遞論壇的功能不看,紮紮實實地正是道道地地的 Weblog 平台。其中尤以明日報個人新聞台人氣鼎盛的 2001 年年初,一度有著超過一萬五千份 Weblog 、文章數近十二萬篇、平均每日瀏覽點閱數三十五萬人次的佳績;雖然當時一萬五千多名台長,幾乎都不知道 Weblog 這個字彙,但這絕對足以看出 Weblog 魅力之大。祇可惜當時明日報團隊經營狀況不佳,個人新聞台的前途一波三折,雖然最後終於併入 PCHome 旗下而得以存活,但已流失不少使用者,甚為可惜。除了上述的 BBS 個人板與各式各樣的個人新聞台,另外也有人把它稱做網頁型態的日記,不過並沒有人規定 Weblog 每日一篇,所以或許稱做網頁型態的札記會更恰當。

網頁札記的作者們很快地就發現,如果他們總是得徒手編修網頁的話,就會沒有時間能夠寫新的東西;當文章的發表頻率越密集時,這個問題就越嚴重。於是會寫程式的人開始發展出各式各樣的程式或腳本,來處理這些瑣碎的技術細節,好讓自己有更多時間來撰寫或維護文章的內容。無論是 WebBBS 上的個人板,抑或各種個人新聞台也好,可以說同樣都是這種需求下的產物。不約而同地,這些系統一開始就以最簡單也最開放的形式來表現文章內容:公開取閱的網頁。網頁形式提供了多媒體的能力,於是 Weblog 的內容不再受限於文字,更可以是圖片、聲音、影像;而公開的特質則奠定了 Weblog 主張分享的基礎。

隨著這些工具的發展,以及網路文化與現實世界的日益緊密連接,今日的 Weblog 或多或少都具備了下列四種特徵:第一個重要的特徵是「彙整」。無論 Weblog 的內容是圖片、聲音、影像、文字或其他任何媒體,也不管這些東西被發表的週期是頻繁或稀疏,它們一定得按照某個方法加以彙集整理起來。彙整的方法有很多,作者可以按照實際的內容來加以歸類成「心情」、「技藝」等,並把屬於相同類別的東西放在一起,這就稱做分類彙整;也有可能是按照發表或修改的時間來彙整,這種方式姑且稱做按時彙整,根據彙整的頻率不同,還可以細分為把同一天的東西放在一起的逐日彙整、把同一個星期裡的東西放在一起的逐週彙整、把同一個月份裡的東西放在一起的逐月彙整、甚至是把同一年內的東西放在一起的逐年彙整。更甚而者,還有一種彙整方式,就是把每一個東西都單獨整理起來,這就稱做單篇彙整,表示作者認為每一篇文章或每一樣東西,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都是獨立而完整的。彙整的方式雖多,卻沒有任何限制; Weblog 的作者可以隨意選用彙整的方法,甚至採用多重彙整,也就是同時使用多種不同的彙整方式。事實上,「彙整」的方法與過程,正反映著作者的價值觀與信念:她是如何看待 Weblog 裡的內容?她如何表達文章或其他媒體內容間的關聯性?她如何決定孰重孰輕?這些都是讀者們能夠從彙整裡所加以揣測的。

第二個重要的特徵是「靜態鏈結」。在日積月累之下, Weblog 的內容勢必會越來越多;為了要能夠找到特定的一小段內容,於是需要有一系列的鏈結,分別指到特定彙整檔案裡的特定段落。像這樣的鏈結就稱做靜態鏈結,因為他們理論上要是固定不變的;無論是甚麼時候,同一個鏈結就一定會連到固定的段落。如果我們更仔細去察看這些靜態鏈結,就會發現前述彙整的斑鑿依舊存續;妥善規劃過的靜態鏈結本身就會具有相當高的可讀性,妳可以看到 Weblog 站台網址後面接著足以表現彙整方式與彙整名稱的路徑名及檔名,最後或許再加上一個定位錨。所以細心的讀者光從靜態鏈結上,就可以猜出這個靜態鏈結會連結到哪兒去、是怎麼被 Weblog 所分類彙整起來。靜態鏈結在 Weblog 的發展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因為 Weblog 間正是靠著這種鏈結,纔得以密集引用、互相連結。又因為靜態鏈結這個會被以固定、不變的樣子公開於網路之上,並且能夠讓其他讀者直接讀取的性質,更暗示著 Weblog 開放與分享的特質。

第三個特質跟第四個特質很容易讓人混淆,他們分別是「時間戳印」跟「日期標頭」。當妳透過任何 Weblog 系統新增或編輯文章(也有可能是其他的媒體檔案)時,系統往往會在內部資料庫裡把時間記錄下來;這個特質的目的是為了要建立起 Weblog 內部的先後順序,這種時間上的先後順序會是奠定 Weblog 內在情境的重要依據,因為所有新的創作其實都得建立在原有的內容之上。時間戳印不見得要顯示出來,真的會顯示在網頁上、讓讀者們看得到的,叫做日期標頭。如果說時間戳印提供了 Weblog 內部的脈絡,那麼日期標頭就是把 Weblog 與世界接軌的重要憑藉了。讀者們透過日期標頭,可以掌握任何一篇文章、圖片、聲音、或影像被發表或被編修的時空背景:當時世界上發生了甚麼事件、作者的精神狀態(熬夜?)、其他人的 Weblog 發表了些甚麼……。實際說來,日期標頭不見得要跟時間戳印一致,更不需要跟時間戳印一樣精準到零點幾秒;時間戳印是給程式看的,而日期標頭是給人看的,後者如何呈現完全端看作者的偏好與決定。

就這樣,隨著 Weblog 出版工具的發展,作者們或多或少都發展出奠基於上述幾項特質的世界觀;到了 1999 年四、五月間, Peter Merholz 開始把 Weblog 唸成 We Blog ;從此 Blog 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新的動詞。根據 Meg Hourihan 在「 What We're Doing When We Blog 」一文裡的說法, Blog 這個動詞指的乃是按照各自的規則來整理資訊。當某個人在 Blog 的時候,並不是(或不單純祇是)生產被人們稱之為「 Blog 」的一篇篇文章;實際上,她是在實踐個人的信念,以她所認同且認可的規則,將她的感官所接受到的種種資訊,整理後加以出版,成為其他讀者所能夠閱讀的文本。

一旦有了 Blog 這樣的動詞,一些相關的衍生字就開始如雨後春筍冒了出來。 Blogger 就是 Blog 的人, Blogosphere 則是泛指所有 Blog 及跟 Blog 有關的網站的統稱。當我們開始深入 Blog 的時候,就不能忽略由工具演化所帶來的使用習慣改變。所有的 Blog 出版工具的目的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要讓所有實做上的技術變得更輕易,而讓 Blogger 能夠把思緒集中在 Blog 的內容上。從這個觀點出發, Blog 又發展出更進一層的意義: Blog 是一種把「在網路上書寫」回歸到日常生活基本使用的生活態度,這種生活態度著重於資料的搜集與整理,鼓勵人們記載、內省及分享。

有了這樣的認知之後,或許就能更進一步地體會 Blog 在國內的翻譯──「部落格」了。 Blogger 通常都會閱讀、引用彼此的 Blog ,儼然成為小型的部落;而 Blog 在視覺表現上,又總是一格一格的。另一方面,中文裡的「格」也能夠當動詞用,正所謂「格物致知」也。所以當「藝立協」網路社群的 ilya 打算把 Blog 翻譯成中文時,他決定翻譯成「部落格」,不但發音相近,而且意思上也極為貼切。同樣地, Blogger 就被翻譯成「部落客」了。

應用現況
部落格發展之初,清一色都是個人站台;這些站台幾乎都具有相同的特色:他們更新的頻率相當地密集,甚至一天更新好幾次;這些頻繁更新的頁面裡,文章大致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來排列,而且往往是越新的文章在越前面,也就是按照時間的降冪排列;這些文章的內容通常會是以部落客為中心所發展出來的,而且富有大量超連結。這就是部落格一開始的樣子,個人公開的記事本。

雖然這些部落格每天都在持續增加之中,但是在網路世界裡,這樣的東西仍舊屬於地下文化的一部份;可是仍舊有不少在各方面有著重大成就的人,在當時就開始維護自己的部落格了。像是前 IBM 網路科技副總裁 John Patrick 、史丹佛大學法律系教授 Lawrence Lessig 、CSS 大師 Eric Meyer 、資料庫大師 Jeremy Zawodny 、制訂網頁標準的 Zeldman 、 Cyberpunk 界科幻文學宗師 William Gibson 等皆然。這些人身為大學教授、公司主管等,他們的同儕、部屬、學生們也就自然耳濡目染,於是部落格在不知不覺間就進入了學術界、企業界。

到了 2003 年後,部落格開始浮上台面,成為熱門的話題;不但 CNN 等主流媒體先後開始報導跟部落格有關的內容,許多名校如哈佛、史丹佛也相繼提供全校師生免費的部落格系統;更甚而者,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 Google 亦嗅到了部落格可能會帶來的影響力,遂而併購了 Pyra Labs 這家提供免費部落格空間 blogger.com 的公司。部落格不祇在媒體上、在企業界展露鋒芒,就連政治界也不敢輕忽部落格的影響。最近的美國總統大選中, John Kerry 、 Howard Dean 、 Bob Graham 、 Joe Lieberman 、 Gen. Wesley Clark 、 George W. Bush 等候選人先後都開始撰寫自己的部落格。因為他們知道,要贏得選戰就要掌握選民;而部落格正是與選民互動的絕佳媒體,不但夠正式也夠非正式,正是表達政治理念與宣傳廣告的好幫手。

而在華人世界中,最早開始接觸部落格的是那些僑居國外的學生。這些僑生由於身在國外,接受各種不同文化的刺激,於是她們也跟著仿效使用。由於她們使用的多半是國外的資源,所以幾乎清一色地使用英文作為呈現文本的語言;雖然如此,這卻是華人世界中,最早萌現的新芽。隨著近年來部落格逐漸受到重視,有一位在美國讀書的菲律賓裔學生成立了「飯碗誌」,作為亞裔網誌大串聯。她用米飯、用碗筷做為亞裔世界共通的語言:雖然我們可能用不同的語言、住在不同的國家,但是我們都是用碗筷喫米飯的亞裔,有著無以比擬的情感。

單就兩岸來說,台灣的資訊介入顯然豐富得多,但是除了 1996 年「 PChome ePaper 電子報」、 1997 年「智邦電子報」、 2000 年「明日報 MyPaper 個人新聞台」這些加以品牌化經營的實際施用後,就呈現出一片停擺。反倒是近年來對岸開始起步了; 2002 年的八月與十月左右,相繼出現了「博客中國」與「中文Blog心得集」這兩個部落格集結網站 ─ 它們甚至開始回頭探討部落格這回事:是甚麼?能怎麼用?有些甚麼可能性?稍晚,一樣在 2002 年十月左右,這陣風纔又吹回台灣。首先是由藝立協社群所帶起了「正體中文blog資訊中心」,半實驗性地推廣起部落格;接下來在 2003 年二月間,經由這些在台灣的推廣活動之下,連帶地出現了「台灣應遞媒與部落格實驗」和「台灣部落格 - 天線部落 實驗網路」。

很快地,這股熱潮也開始蔓延到了台灣的學術圈、政治圈、傳播圈、和文化圈,除了前述的台灣大學、世新大學外,台北護理學院、中正大學、輔仁大學、高雄醫學大學、中央研究院等若干學術單位也開始部落格起來;他們有的是以系所為作者、有的是在研究生或研究員手上,更有的是教授群自己用得不亦樂乎。破報、立報、蜂報等媒體裡,開始部落格的也比比皆是;紫藤文化協會等文化組織,也有成員開始部落格起來。甚至連立法院裡,亦有委員看到了部落格背後蘊藏的能量。無論妳接受與否,但這樣的文化確實已經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了改變。

隨著社會及文化的變遷,人類意識的聚合展現了更多的可能性;正如同社團、財團都能夠成為「法人」一般,部落客也逐漸跳脫了「自然人」的限制,而可以是一間公司、一個組織、或一群人。諸如 Six Apart 、 Bradbury Software 等公司,都以部落格來作為公司的官方站台;新加坡一個名叫 eLearningPost 的站台,則是用部落格來當作電子報,討論及研究 eLearning ;蓬勃發展中的 Creative Commons 也有自己的部落格。 Dallas Morning News 的編輯們自行成立 DMN Daily 部落格,公開的討論、辯論當日見報的新聞,這也是一種以「一群人」為單位的「自省」。即使在國內,也有以部落格來公布消息的台北護理學院,和內部用部落格做訊息交流的人本教育基金會,還有許許多多其他的應用。

其實部落格強調時間順序、寫作者觀點的內容,以及易於更新、頻繁更新的特色,跟交叉援引的能力,正適合用於新聞媒體。所以妳可以發現,國內的「自由軟體鑄造場」電子報其實根本就是一份部落格;著名的 Slashdot 也以「社群部落格」自居,而像 Indymedia 這樣的系統,甚至可以視為部落格的變形。如果妳的眼睛再尖一點,應當不難發現,色情站台這種自有網路以來就不曾衰退過的產業,也早就部落格化了!

國外的部落格,已經漸漸發展到台面上了,不但有探討專門主題的部落格,也有雜誌媒體的稿件來源根本就是部落格;另外妳也能找到一些作家,不定期地彙整自己的部落格,而寫成了一整本書。像是 The Daily Flight 和 Mark Pilgrim 就是很好的例子。另外也有一群人,正研究及嘗試著把部落格帶進教育的一環,因為閱讀、寫作、分享,以及我們前面提到的、部落格這種生活態度,正是終身學習的不二法門。這方面的研究與嘗試,又以海峽對岸的同胞們特別積極,委實令人汗顏。

最近這一兩年,由於國內網路社群「藝立協」推廣部落格不遺餘力,使得位於台大的批踢踢、位於交大的無名小站、位於師大的化育萬物等 BBS 站台,先後把 BBS 服務結合上部落格;另外也有一些熱血青年各自研發撰寫了「麥諾地部落格」與「部落格鄉村」這兩個提供部落格服務的入口,國內的部落客正以飛快的速度成長著,頗有即將超越當年「明日報個人新聞台」壯舉之姿。如今歷史正在改寫,可謂山雨欲來風滿樓,而閱讀這篇文章的妳,也將成為這近代史上重要的一股支流。

運作方式
許多的部落格系統,往往會以「內容管理系統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CMS) 」或 CMS 的簡化版本自居,因為這類系統在設計上的目的就跟 CMS 一樣,都是希望使用者祇需要把精力著重在內容上,而不用為技術層面所困擾。雖然目的相同,但是由於各家部落格系統的設計理念、功能多少有所不同,所以介面也就有所變異了。

在這裡,我們將採用 Movable Type 這套部落格系統,來當作一般性的範例;不過若妳有興趣的話,也可以連至 http://www.opensourcecms.com/ ,這個站台提供了許許多多部落格系統的試用帳號,讓妳能夠免去安裝之痛,就能實際操作看看各家介面。

多數的部落格系統都是設計成網頁介面的,相對於讀者所看到的板面,我們習慣稱部落格系統的管理介面為「後台」。後台裡通常會有調整部落格組態的地方,另外也會有上稿介面跟編輯介面(這兩者通常會很像);在上稿介面裡,妳應當可以看到許許多多不同的欄位,沒有意外的話,用途即是這些欄位的名稱所指的意思。舉例來說,「標題」指的就是文章標題,所以當妳要新增一篇文章時,就該把文章的標題填寫在這個欄位裡;「主要文章本體」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所以妳大可把文章實際的內容都寫在這一欄裡。

某些支援分類的部落格,就會讓妳在此為文章選擇所屬的類別。根據系統的不同,各個欄位的位置會有所不同,也有可能有不同的額外欄位或選項。以 Movable Type 為例,新增文章畫面裡就還有讓較長文章得以分別顯示的「額外文章內容」、用來自定文章摘要的「文摘」、決定文章是否還要再經編審纔真的發表出來的「文章發表狀態」、決定是不是要為這篇文章開啟迴響功能的「允許迴響」選單、決定是不是要為這篇文章開啟引用功能的「允許通告」核選框、決定要如何剖析及處理文章內容的「文字格式」選單等。

以 Movable Type 為例,當妳填完這些資料並按下「儲存」按鈕時,神奇的事情就發生了:首先,系統會把妳這篇文章各個欄位的內容儲存到資料庫裡,然後系統會接著按照所有的索引模版來重建靜態頁面,於是妳的主索引頁面裡就會多出這一篇文章的標題、主要內容、發表時間、作者資訊等,然後彙整總索引裡也會多出這篇文章的標題及鏈結, RSS 1.0 feed 、 RSS 2.0 feed 、 Atom 0.3 feed 也會被更新,加入這篇文章的內容。

這些索引模版被重建成靜態檔案後, Movable Type 還會根據妳所選用的彙整方式,按照對應的彙整模版,也一併重建靜態彙整檔案。舉例來說,如果妳啟用了「單篇彙整」與「逐月彙整」的話,就會發生這些事:系統會按照「單篇彙整」模版來把妳這篇文章建立成單篇彙整檔案,馬上它又會發現妳的單篇彙整模版裡有著「前一篇」跟「下一篇」的情境,所以也會順便地重建前一篇文章跟下一篇文章的單篇彙整檔案,因為目前這一篇文章是前一篇文章的下一篇、也是下一篇文章的前一篇(聽起來很像繞口令吧?)。然後系統還會用「按時彙整」模版,重建這一篇文章所屬月份的逐月彙整靜態檔案。

就這樣嗎?不祇呢!如果妳啟用了「引用自動發掘功能」的話, Movable Type 還會察看一下妳文章裡所有用過的鏈結,偷偷連過去看一下有沒有引用資訊;如果有找到任何引用資訊或引用網址的話,這時候也會自動發出引用通告。妳看,妳祇需要按一下按鈕,部落格系統就幫妳修改了至少九個相關的檔案,而且鏈結、樣式都幫妳調得好好的,實在是省時又愉快吧!

我們剛剛提到了一些陌生的新字眼,像是「迴響」與「引用」,這也是許多部落格系統都會(但不見得一定有)的功能,且讓我們來逐一探究。

所謂的迴響,可能是最簡單而又直接的互動方式了吧。一旦妳啟用了迴響功能之後,讀者就能夠針對妳的文章發表回應、評論或感言。對於在網路上活躍的作者來說,提供迴響功能是一個絕佳的選擇,因為妳並不需要公開電子郵件信箱或任何私人聯絡資訊,卻又能夠讓讀者們發表她們想說的話。

事實上熱烈的讀者參與正是部落格活力的來源;當有越來越多的讀者會在妳的部落格發表迴響的時候,就會使得更多人養成前來瀏覽妳的部落格的習慣 ─ 因為就算妳自己沒空寫新的文章,妳的部落格還是會一直發生不少新鮮事 ─ 接著更多的讀者也會開始發表迴響。一切就有如滾雪球般,不斷地成長下去。舉例來說, Jason Kottke 的部落格上有一篇文章「 The Matrix Reloaded 」,其內容不過寥寥數百字,但是引發的迴響卻洋洋灑灑多達九百篇、共約十萬字!迴響的威力由此可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88023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